滲碳熱處理是一種化學熱處理方法,主要用於提高金屬表麵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勞強度,同時保持心部良好的韌性。接下來滲碳熱處理廠小編講解一下關於基本原理如下:
1. 滲碳介質的分解
滲碳過程通常是在含有活性碳原子的介質中進行。常用的滲碳介質有氣體(如天然氣、丙烷等碳氫化合物氣體)、液體(如有機化合物的鹽浴)和固體(如木炭和催滲劑)。
以氣體滲碳為例,當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等碳氫化合物氣體通入高溫(一般在 900 - 950℃)的滲碳爐內時,會發生分解反應。以甲烷為例,在高溫和催化劑(如鎳)的作用下,發生如下反應:,反應生成的活性碳原子是滲碳的關鍵元素,這些活性碳原子將參與後續的擴散過程。
2. 活性碳原子的吸附
分解產生的活性碳原子在金屬表麵吸附。金屬表麵原子由於其不飽和的化學鍵,具有吸附外來原子的能力。當活性碳原子運動到金屬表麵時,會被金屬表麵原子吸附。
這種吸附是基於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物理吸附是一種較弱的吸附力,主要是由原子間的範德華力引起的;化學吸附則是活性碳原子與金屬表麵原子形成化學鍵,這種吸附相對較強,為後續碳原子的擴散提供了基礎。
3. 碳原子的擴散
吸附在金屬表麵的活性碳原子在濃度梯度的驅動下向金屬內部擴散。在滲碳溫度下,金屬原子的晶格振動加劇,形成許多空位和間隙位置,為碳原子的擴散提供了通道。
由於金屬表麵的碳原子濃度高,而心部碳原子濃度低,根據菲克第一定律(,其中是擴散通量,是擴散係數,是濃度梯度),碳原子會從高濃度的表麵向低濃度的心部擴散。擴散係數與溫度密切相關,溫度越高,擴散係數越大,碳原子擴散速度越快。
隨著時間的延長,碳原子不斷向金屬內部擴散,在表麵形成高碳層,並逐漸向心部過渡,形成碳濃度梯度分布的滲層。
4. 後續組織轉變
滲碳後的金屬零件,其表麵碳濃度較高,在隨後的淬火和回火過程中,會發生組織轉變。由於表麵碳含量增加,淬火後表麵組織可以獲得高硬度的馬氏體組織。
馬氏體是碳在 α - Fe 中的過飽和固溶體,其硬度主要取決於碳含量。滲碳淬火後的表麵硬度可達到 HRC58 - 64,而心部由於碳含量較低,淬火後仍保持較好的韌性,得到低碳馬氏體或其他韌性組織,如珠光體和鐵素體。這種表麵高硬度、高耐磨性,心部良好韌性的組織狀態,使得滲碳熱處理後的零件能夠承受較大的衝擊載荷和摩擦磨損,廣泛應用於齒輪、軸類等機械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