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發動機的起動係統、燃油係統、滑油係統、液壓係統等主要附件都是由發動機轉子通過齒輪傳動裝置帶動的。滲碳熱處理工藝,是大幅度提高機械零件表麵硬度、疲勞強度、磨損強度的關鍵技術之一,被廣泛應用於齒輪、傳動軸、軸承等關鍵構件的表麵硬化處理,對高端機械的升級換代和質量提升起著重要作用。
而目前我國金屬滲碳熱處理存在的最突出問題是表麵質量不過關,環保壓力較大。國外雖然有先進的裝備和技術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但價格高昂,技術保密。國內16000家左右的熱處理企業中,大多數無法負擔高昂的進口裝備成本。因此,盡早讓國內企業都用得起這種裝備,成為王昊傑創業團隊的研發目標。
攻讀博士的第一年,王昊傑就在導師王昭東教授的指導下,開展了對低壓真空滲碳成套裝備的係統研究。他走訪了全國大部分正在使用這一設備的工廠和正在研發這一設備的公司。不久,王昊傑開始與企業合作進行生產裝配。為實現自己製定的工藝,王昊傑在摸索中屢敗屢戰。隻要想到產品研發出來後可以幫助企業解決產品問題,他就幹勁十足。在他和加工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純國產低壓真空滲碳熱處理成套裝備成功問世。
三年多的研發過程,使王昊傑和國內大部分製造真空爐的企業有了交集,很多企業都高薪聘請他做技術顧問,甚至提出給與他股份、邀請他加盟,其中一家上市公司提出以1000萬的價格買斷他研發的新型熱處理技術。王昊傑在與企業合作中發現,自己對合作企業的製造質量無法控製。於是他萌生了自己創業把控產品質量,將自己研發的產品打造成國內低壓真空滲碳第一品牌的想法。
2017年6月,王昊傑創立了沈陽東博熱工科技有限公司,圍繞熱處理行業綠色發展,開發低壓真空滲碳成套裝備。在之前四五年的技術研究和積累基礎上,王昊傑和團隊先後開發出航發軸承和齒輪、機器人RV減速器擺線輪、高鐵用高端密封件卡套等關鍵部件的熱處理工藝開發的熱處理工藝,打破國外嚴格的技術封鎖,使這些國外壟斷產品目前都實現了國內自主製造,並大幅降低了成本。截至2018年底,王昊傑的團隊已經完成3000多萬的產值。
目前,王昊傑團隊已經和航發沈陽黎明、航發哈爾濱軸承有限公司簽訂了協議,又和航發東安發動機、中車等單位達成了合作意向,將通過低壓真空滲碳技術突破推動第二、第三代航空發動機軸承、齒輪滲碳鋼的市場化批量生產。與此同時,王昊傑的企業還在積極開展真空氮化、梯度熱處理等新技術的研究,以實現企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